《深圳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发布,我司受邀所反馈意见多条被采纳

昆山票友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记事    《深圳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发布,我司受邀所反馈意见多条被采纳

 

日前,深圳市住建局发布了《深圳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我司学术召集人杨玉锦先生2020年12月受深圳住建局促进中心邀请,为导则提交了反馈意见。最终发布版显示,我司提交的多数意见得到编写、校审专家的认可采纳。这充分展现了我司在建筑节能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

5.2.9

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号》JGJ/T 449

笔误,应为“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 449

已修改

5.3.6

  1. 意见1
  2. 居住建筑的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建议更改或在正文/说明中增添明确:“住宅不宜采用集中新风系统。”集中新风系统相对户式新风系统运行能耗明显增加,且不能根据每户居民使用需求灵活调控还存在检修不便和安全隐患。202111日实施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 891-2020已有相关规定。通过导则明确技术导向。
  3. 意见2
  4. “排风量宜为新风量的90%~100%”,新风量高于排风量,使室内保持微正压。然而这只是比较理想的状况。实际想要形成有效的微正压,该指标排风量过高,而按照85%~90%设计则效果较好。相关意见在20196月在江苏省相关导则征求意见时已提交,并被《江苏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导则(试行)》采纳,指标从征求意见稿的“90%~100%改为“80%~90%”。
  5. 意见3
  6. 居住建筑的厨房的抽油烟机应选择体积流量小、捕集率高的设备,且应设置独立补风系统,补风应直接从室外引入,补风管应设置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且电动风阀应与排油烟机联动。”目前厨房补风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相关研究还在不断展开,是目前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除了实验室研究,结合实践的研究还非常有限。
        导则其他处多采用“宜”字,而此条中均为“应”,似对问题已有定论。
        个人看法:厨房补风过去主要依靠外窗,效果难以确保,甚至适得其反。主动探索厨房补风技术的住宅案例并不多见,多数还是使用门缝或补风窗、补风槽由室内间接引入。优点是成本低、气流组织简单。直接补风,受户型设计影响大,成本高,设计阶段难以确定实际效果。采用了测试、模拟等多种方式尝试了数种方案,其成果只是针对某几个具体户型做到了相对优化。盲目采用主动排风,扰动原本较稳定热羽流,对室内空气品质影响风险很大。
        使用电动风阀并不是保证厨房补风的充分条件,采用了电动风阀也需要合理的设计。建议改为“居住建筑的厨房的抽油烟机应选择体积流量小、捕集率高的设备,设置独立补风系统,补风直接从室外引入,补风管设置排油烟机联动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

另,由于厨房中炉灶、炊具释放的污染物是高温烟气,有明显热羽流。常见建筑模拟工具和技术人员水平难以具备相关设计评价能力。合理引导有助于排风,不当措施则会烟气扩散。

意见4

补风部分的相关说明:“同时,补风口的设置要有利于油烟及蒸汽的排放,且尽量靠近灶台,避免短路。”过于靠近灶台,可避免断路,但容易造成短路。原文语句有歧义。

意见5

另,深圳地区密封风阀是否必须考虑“保温”等技术细节存商榷。

意见1,采纳。在条文说明中补充“集中新风系统相对户式新风系统运行能耗明显增加,且不能根据每户居民使用需求灵活调控还存在检修不便和安全隐患”。

意见2,采纳,排风量宜为新风量的90%~100%,改为建议的“80%~90%”。

意见3,未采纳

意见4,采纳

意见5,采纳。密封风阀不再要求“保温密闭型”。

 

 

 

5.3.7

空调水泵、风机应达到相应能效评价标准的一级能效要求

集中空调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盯单个设备的能效。对于一些管网多且复杂的中大型项目,从系统角度出发合理选配二级能效,可能更节能。应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选型时宜采用能效等级为一级的产品。

未采纳

5.3.9

新版《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中5.1.9控制项,已要求“地下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超低能耗建筑不宜低于该控制项标准,因此建议将一氧化碳纳入“应”监测范围而非“宜”。

采纳。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浓度纳入应监测范围。

5.3.10

新风系统应与室内空气品质监测系统联动控制。
对于公共建筑,可考虑“应”联动控制,便于智慧管理。对于居住建筑,从实际角度出发“宜”自为好,增强自主选择性,如自然通风,真正体现导则所说的“被动式技术优先”的思想。

未采纳

5.3.13

该条可能难以实现,但不妨碍作为导则表述。另,监测的目的导向不是为了预测(耦合及偶发干扰因素太多,难以预测),现阶段还是记录相关状态,便于后期实时评估、诊断和改造。弱感应的监测方式目前还在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研究阶段,距离技术应用尚有距离,且法律风险不明。

非意见反馈

5.4.7

条文说明:“居住建筑一般在夜间的用电负荷较高,因此可通过配置家庭储能,利用光伏发电,实现电能的自给自足。有违常识,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另,储能措施本质上仍属于节钱,而非节能。公共建筑可使用冰蓄冷。居住建筑鼓励通过行为节能削峰填谷,但是否必要推荐使用家庭储能,特别是深圳城市配电网供电可靠率目标为99.99%,家庭储能设施生产为高污染高耗能,值得商榷。

未采纳

其他

采用性能目标导向对模拟计算要求较高,导则给予了较为详细规定,有很大突破。

建议进一步明确能耗计算所采用气象参数(目前只有空调室外机风热环境模拟中明确了气象参数的选用顺序)。不同典型气象年数据计算结果往往有差异,尤其冬季负荷。另,如采用微气候改善措施,是否可作为修正的气象参数进行能耗计算?可能作为设计措施应该考虑这一因素。但微气候参数模拟复杂,难以判断准确性,实际复核存在困难,操作空间较大。因此个人认为现有的参考对比方法应该是合理的。

非意见反馈

 

2021-08-18 16:04
浏览量:0

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依托一套成熟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流程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软件系统顾问咨询,系统实施和售后维护等一系列服务,全面满足客户的需求。诚信经营,用心服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

专注建筑技术科学研发

Our Clients Are Our First Priority